播放记录

被骂又黄又暴,也挡不住他封神

时间:2024-05-15 09:39:08阅读:85815
又一位电影人离开了我们。罗杰·科曼于5月9日辞世,享年98岁。可能有的鱼友不熟悉他。这并不奇怪。纵然他在好莱坞是教父级的存在。被公认是美国电影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独立电影人。是昆汀的偶像,是科波拉、斯科塞
  • 飞越疯人院

    高清中字

    1975剧情片生活

    麦克墨菲(杰克·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)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,装作精神异常,被送进了精神病院,他的到来,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。 麦克要求…

被骂又黄又暴,也挡不住他封神

被骂又黄又暴,也挡不住他封神

20/29

又一位电影人离开了我们。

罗杰·科曼于5月9日辞世,享年98岁。

可能有的鱼友不熟悉他。

这并不奇怪。

纵然他在好莱坞是教父级的存在。

被公认是美国电影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独立电影人。

是昆汀的偶像,是科波拉、斯科塞斯、卡梅隆的恩师。

但他又「臭名昭著」,未被主流认可。

他有「烂片之王」的名号。

他的作品充斥着黄暴、低俗、血腥的桥段,被指责太出格。

从没得过奥斯卡提名。

而他的从影生涯,本就如一部妙趣横生、让人大开眼界的电影。

如今回看,对照当下的电影困境,更让人感慨颇多。

今天不如借此机会,来聊聊这位传奇电影人——

罗杰·科曼RogerCorman

展开全文

罗杰·科曼是影坛公认的传奇人物。

1948年,22岁的他刚入行时,还是个门外汉,在好莱坞做最底层的跑腿工作。

但同一年,他就成了大片厂的剧本分析员,有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室。

六年后,跃升导演,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。

但27岁时,他又从好莱坞出走。

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,独立开制片公司。

资金严重不足,却还能源源不断推出作品,而且稳赚不赔。

参与制作的300多部电影,280部盈利,足迹遍及全球各大权威电影节。

他的公司还被戏称为「罗杰电影学院」。

很多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与他共事后,都做出了一番成绩。

卡梅隆、科波拉、斯科塞斯等大导都表示,自己在电影上的成就离不开罗杰的言传身教。

凭《飞越疯人院》获奥斯卡金像奖影帝的杰克·尼克尔森,正是拍了罗杰制片的《呐喊小杀手》后,正式步入影坛。

罗杰·科曼晚年受邀在「徒弟们」的经典电影中客串。

比如《教父》《费城故事》《沉默的羔羊》。

20世纪70年代,他还是美国欧洲艺术电影最大的发行人。

出于对伯格曼、黑泽明、费里尼等人的作品的喜欢,主动将他们的作品引进美国发行。

伯格曼曾写信感激他拓宽了自己的观众。

2009年,他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,奠定教父地位。

他在国内也拥趸众多。

几年前年来中国监制网大,让影迷激动不已。

不过,他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。

有评论家形容其风格是「3B」——血腥,胸部和飞车党。

因为,他的作品都是纯娱乐的商业类型片。

少不了廉价的动作戏,刺激感官的色情、血腥场面。

今天看来,很多都是有种族歧视、浓浓男凝色彩的政治不正确电影。

像香港八九十年代井喷的粗制滥造的商业片。

拍得粗制滥造,却从不赔钱。

拍纯粹的娱乐片,还被推上神坛。

这是为什么?

实际上,正是对好莱坞及其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的反叛,让他走上了封神之路。

20世纪中后期,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仍占据电影市场,推崇大明星大制作。

罗杰·科曼在福斯工作期间,深觉大制片厂体制僵化、工作效率低下、不重视人才培育。

1950年,罗杰审改剧本《大枪》,他几乎是推翻重写了一遍。

影片上映后反响极佳,但他的名字完全没被提及,报酬和声望都给了管理层。

这驱使罗杰·科曼产生独立制片的念头。

但单挑大厂不是那么容易。

罗杰·科曼没有充足的资金,迎合市场需求就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
他几乎涉猎了当年各种卖座的类型:西部片、探险片、犯罪片、怪兽片……

还力图在被主流电影排斥在外的恐怖片、情色片等边缘类型中大力开垦,寻求立足之地。

但即便如此,能稳赚不赔,还赢得口碑,依然不是一件易事。

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

控制成本,极限拍片,是他的拿手绝活。

他说,「电影只有一种拍法,飞快地拍。」

他经常同时拍多部电影,布景重复利用。

他的代表作《恐怖小店》仅用了两天一夜,耗费3500美元。

拍摄动机仅仅是上一部影片拍完后剩下了哥特风布景,他觉得废弃太可惜。

为了省钱省时间,他几乎无所不用其极。

在单一场景尝试把拍摄视角放至最大,用旁白代替多个镜头。

几乎不花钱买道具,有时为免费用一辆车,会在剧本中主动加入汽车广告。

曾有一出上百人骑马的大场面戏,他直接买了段影像素材,插在片中充数。

罗杰·科曼还有剥削工作人员的恶名。

编剧被迫连夜创作,演员在去片场的途中极限背词。

一个演员拿着一份钱,却经常要被迫拍好几部片。

动作戏没有替身演员,演员受伤、船被淹等意外发生,他还坚持拍到结束再处理。

他不光剥削演员,也剥削自己。

一度身兼制片、演员、置景师、司机等多个工种。

拍完戏后,他独自清理现场,扛走道具也是常事。

只因他不想把钱浪费到这种地方。

甚至为避免浪费时间,他不会说「谢谢」「辛苦了」之类的客套话。

但很多人反而都乐于和他合作。

因为他会给予新人最切实的帮助。

有时临时雇佣的打杂,展现出一点才华,很快会被提拔为导演。

在好莱坞大制片厂还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时候,他唯才是用,聘请了很多女性导演、剪辑、编剧,也打破了年龄壁垒。

女性制片人盖尔·安妮·赫德在罗杰公司开启职业生涯

不过最终他的成功,还在于电影本身。

罗杰为吸引观众,一直在不断摸索、创新。

主动追逐潮流,融入时下热门话题,将冷战时期的核辐射问题,化为恐怖电影中的重要元素。

还开拓性地将恐怖类型和喜剧元素融合。

并且,及时收集观众反馈,不断更新拍摄手法。

因而,粗糙的表象之下,焕发出大厂片所缺失的新鲜和活力。

他的很多影片观念、故事都相当超前。

上世纪50年代,罗杰拍了部名为《速度与激情》的电影,讲含冤入狱的男子越狱后,飙车逃离警察之旅。

后来,罗杰将「速度与激情」的名字授权给环球,才有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《速度与激情》系列。

至今,环球每出一部新的《速度与激情》,还要付给罗杰版权费。

1975年,斯皮尔伯格的《大白鲨》问世,《纽约时报》评价:

「《大白鲨》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罗杰·科曼电影吗?」

同样,1979年的《异形》也被认为是罗杰式的B级片与商业资本结合后的产物。

罗杰仓促完成的《恐怖小店》成为小众经典,被百老汇改编成舞台剧,这两年还在被翻拍。

罗杰电影的镜头审美也不俗,构图和色彩至今为很多人喜欢。

不难看出,放在国内,罗杰式电影依然有效。

八九十年代时,大量香港商业类型片的出现,和罗杰的B级片的拍法相似。

低成本、高效率,「飞纸仔」的拍法。

警匪片,喜剧片,动作片,武侠片等各种类型异彩纷呈。

近看粗制滥造,远看生气蓬勃。

自然,不乏很多博眼球的限制级电影。

但也多的是别创一格,流传甚广的作品。

就像被冠以「烂片之王」的王晶,一直被吐槽低俗、恶搞、抄袭。

却也不可否认,他捧出了众多港星,让很多电影人吃饱饭,给许鞍华出资,帮香港文艺片开辟生路。

他的《赌神》系列,《九品芝麻官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。

2010年的口碑佳片《海洋天堂》,灵感来源就是王晶自编自导的《笨小孩》。

会发现,上述这些所谓的「烂片」与今天我们常说的「烂片」有根本区别。

这些片的「烂」,是囿于拍摄周期和资金短缺,缺乏雕琢和打磨,导致呈现效果上的不足。

但故事反而趣味十足,引人入胜。

也因此能在市场上以小博大,以至于影史留名。

可反观当下,会发现事情反过来了。

今天的烂片,很多都是一种「精致」的烂片。

大投资、大制作、大明星,却索然无味。

很多电影号称十年磨一剑,吊足了胃口,结果让人失望而归。

反而是很多小成本电影成为口口相传的佳片,比如这两年的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《隐入尘烟》,前几年的《平原上的夏洛克》。

不只国内,好莱坞亦是如此。

特效越来越强,故事越讲越烂,IP导向下的大片轰炸,早已让人审美疲劳。

罗杰·科曼曾辣评漫威电影,「漫威的电影是好看的电影,特效特别惊人。但漫威电影像是在特效里加了故事,,你感觉特效才是那个主角。」

如今罗杰·科曼去世,受他影响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依然恪守着「故事至上」的老派策略,不至于让技术吞没我们的本真情感。

也得益于他出走大制片厂的勇气,如今已有了很多成熟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,让很多有野心的创作者不必过分妥协。

曾经阻碍罗杰·科曼的困境或许依然存在,但后来者已无需像他一样被逼上梁山。

但如此一来,现在就不需要新的「罗杰·科曼」了吗?不需要千奇百怪的「烂片」了吗?

事实可能恰恰相反。

全文完。

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
首页

电视剧

返回顶部

电影

会员中心